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

2015年5月27日 星期三

[電影]後現代電影夢:新天堂樂園 (Nuovo Cinema Paradiso)

前言:




  最近開始看一些義大利電影,除了較為人知的帕索里尼 (Pier Paolo Pasolini)、狄西嘉(Vittorio De Sica)外,也意外透過今天要介紹的《新天堂樂園》而認識了朱賽貝·托納多雷 (Giuseppe Tornatore)。而這位導演較為人所知的作品莫過於《海上鋼琴師》(The Legend of 1900),而在《新天堂樂園》中一樣是透過平淡的人物,顯現出一個樸實而動人的故事。




劇情簡介:




  名導演薩爾瓦多透過一通電話得知,家鄉一位叫做艾費多的人過世了,在女友詢問之下使得薩爾瓦多陷入了回憶之中,也因此決定回到三十年未歸的西西里島故鄉。艾費多既非他的父親,亦不是他的親人,但在薩爾瓦多的生命裡,以及走上電影之路的過程中,卻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腳色......




一、後設電影故事




  薩爾瓦多從小就非常喜歡電影,每每一有時間就跑到村中唯一的電影院去,儘管身為電影放映師的艾費多怎樣驅趕他,多多 (主角小名) 總是趁著各種機會偷溜進去,也因此兩人逐漸變為忘年之交。然而與此同時,艾費多在年幼的多多身上看到了他對電影的熱忱與夢想,但他知道要走上這條路並非易事,因此艾費多一再告誡多多要走上藝術之路必須要有相當的決心......




  老放映師艾費多一生從事播放電影的工作,儘管年幼的多多懷抱著對電影無限的憧憬與幻想,艾費多總是一再告誡他這個行業並非想像中的那麼簡單,在這個小城鎮中成為唯一的放映師,意味著一輩子被約束在這個地方,而在小小的放映室中既悶熱又孤單,還要隨時注意底片是否過熱而因此著火。要走上藝術這條路本就是非常艱辛的,可能時而感到孤獨,甚至只能懷才不遇、一輩子待在小地方無法發跡。一個成功人的成就是由許多失敗者的失敗所堆砌而成,如果每個人都「成功」了,那就意味著沒有人是獲得比較高的成就,尤其在藝術的道路上,能夠成為大師級人物的人屈指可數,而越是高的成就越需要更多的失敗者來襯托它的高端。




  本片亦透過談述多多成為導演的過程,來談論一個關於電影的後設 (Meta) 故事,也就是「關於電影」的電影,除了以人物的發展為主軸,更是添加了這一影像藝術的歷史變化,從原本的寫實西部片,到最後荒廢的天堂電影院中掛著情色電影的海報,這其中也訴說著人們對於電影期望的轉變。電影本就是人們希望從現實生活中跳脫的一種娛樂方式,然而人們對於幻想的滿足要求卻逐漸變得越發複雜,進而變得連腥羶色的劇情都成了人們眼中的家常便飯......




二、情色?保守?




  年幼的多多因為熱愛電影,所以都趁著空閒、甚至出門幫忙跑腿買東西時,偷跑進電影院。而小小的村莊裡,竟也有自己的電影審核制度!每部電影在公開上映前,都要接受神父的審核,當電影中出現接吻或其他親熱畫面,神父便會緊握手中的鈴猛力一搖,便是示意要艾費多將這些畫面給剪掉。因此,只要在電影中出現突兀的片段跳躍,人們便知道是有親吻的畫面被移除掉......




  這樣的保守在今時今日看來似乎有些迂腐,可是保守亦有其自身的道理,在片中對神父這樣的衛道人士來說,公然親吻已經是非常不恰當的行徑,更別提若是有更親密的動作出現在電影中,衛道者會做何感想?但自從艾費多失明後,多多接手放映師工作,就再也沒有消失的親吻片段了。


上頭寫著「Trasgressioni Erotiche」
意即「性侵害」


  對於兩性的開放固然是一種趨勢,並非說保守才是良策,但過度開放可能會使其變得太過氾濫。反過來說,性之所以吸引人,某種程度是因其存在著的隱蔽性與朦朧感,當性愛被攤在陽光下,變得與日常作息無異,便也失去其神秘感與禁忌感,越是容易取得、接觸的事,人們的興致就會因此而低落,失去對性的渴望。從一開始光是接吻就產生爭議,到最後在荒廢的電影院中,廢墟中的一幅電影情色海報,電影院的轉變也道出了人們對於幻想的要求一再增長,漸漸變得更為複雜......




三、回憶縈繞




  電影的開頭,涼風拂過地中海風情的海景、風鈴聲不絕於耳。鏡頭一下跳轉到大雨傾盆的夜裡,接獲艾費多過世消息的薩爾瓦多在床上輾轉反側,回憶起自己年幼時在西西里島生活的日子,以及如何與艾費多相識、進而成為忘年之交,又是如何毅然決然離開家鄉、來到羅馬。




  本作中不斷出現鈴聲的第一個目的是用各種鈴聲作為主角回憶的媒介,小時候在教堂幫神父搖鈴、神父檢視電影時對「色情」片段搖鈴、教堂的鐘聲、學校的上課鐘聲、海港旁的鈴聲等等,各種鈴聲拼湊出主角至今的人生;第二個目的是使得整部電影有連貫性,用各種鈴聲串連起整個故事,使得整部電影有了一個標誌性的特色。除此之外,這些聲音都是日常生活可見的,更使得這個故事增添日常生活感,讓觀眾能夠透過日常所出現的聲音,更深刻體會劇中人物的故事。




  然而這些回憶是真實的嗎?還是主角腦海中經過潤飾的美好回憶?觀眾也無從得知。但是在歷經三十年後舊地重遊,老舊的天堂電影院,或是那些熟悉的街景,都使得薩爾瓦多種種回憶湧上心頭,最終無論舊情人的出現、或是來自艾費多的禮物,都讓整部電影的情緒帶到最高潮。




四、藝術的犧牲




  在艾費多因一次膠捲起火所引起的火災而失明之後,終於無法拒絕多多的熱情,答應教他如何成為一名放映師,但自此艾費多心中盤算的卻是讓他成就更遠大的目標。不僅在關鍵時刻阻隔他與情人艾蓮娜間的關係,還在他要遠離家鄉前,告誡他不要回來,旨在讓多多心無罣礙地追求理想......




  要成為一個偉大的藝術家,真的必定得有所犧牲嗎?綜觀古今各個領域的藝術名家,每位都各自著有不同的困擾與苦痛纏身。畫家梵谷在世時承受著精神疾病之苦,一生亦窮困潦倒,但在過世後人們才發現他的作品如此不凡;科幻作家菲利普.迪克一樣有著精神疾病,亦承受著現實的經濟壓力,可是他所創作出的科幻世界是如此的奇妙脫俗;搖滾樂手Kurt Cobain 長年受胃病所困,兒時父母離異的回憶也造就其性格迥異,但他所演唱出的樂曲卻充滿著原生的憤怒與衝動,即使這引來使其難以承受的巨大名聲與壓力......




  當一個人處於安逸穩定狀態的時候,便難以激發心中的強烈情感,而藝術創作需要的正是這些心中難以平復的激烈情緒,憤怒、傷心、難過、孤獨,如同中古世紀詩人們對於完美女性的追求,越是無法得到的事物越是產生慾望,而這慾望與情感正是激發創作的泉源。
  藝術是需要犧牲的,但這犧牲不是自己刻意而為,而是人生中本就潛在的缺憾。用這些缺憾表現創作理念,去使其他擁有同樣遺憾的人產生共鳴。而唯有純粹的對藝術追求,並且用破釜沉舟的心態走上藝術這條路,方能創造出偉大而震撼人心的藝術。




後記:




  電影中艾費多的做法是否正確,藝術是否一定要犧牲,其實仍應該被打上一個問號。當然也有人並非歷經人生重大挫折才成就藝術,但不可否認的是,要成就偉大的事必定會犧牲與他人相處的時間,就像著名的一萬小時定律。
  本作簡潔的敘事風格,從一位名導演的成長過程探討成就與人生的取捨,從幼年的純真熱情到青年時的迷惘與躊躇,最後是成年的反思,構成了一種看似平淡、卻濃烈十足的真摯情感,也讓人省思人生選擇的真諦。




個人喜好程度:8/1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