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

2013年8月20日 星期二

[動畫]科幻先知的未來預言:攻殼機動隊Stand Alone Complex

前言:




  Cyberpunk,中譯賽博朋克、數字龐克、電腦叛客......等,在華人世界仍未有個統一而正式的翻譯,而我個人則偏好電馭叛客 (*註1) 這個譯名,是近二十年來科幻中最熱門的題材,自1999年好萊塢電影《The Matrix》(中譯:駭客任務) 將此題材從科幻這個次文化圈打入主流市場,以電馭叛客為題的電影、動畫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而這個題材到底在說些什麼呢?
  簡單地用幾句話來敘述:High-Tech, Low-Life, Dystopia (高科技、低水準生活、反烏托邦)。試著想像一下在一個高樓林立、電子招牌叢生的都市,地面充斥違章建築而毫無秩序、昏暗潮濕又龍蛇混雜,在這個世界裡總有個邪惡的超大跨國企業或聯合政府,此時就必須有個擁有過人 (通常是) 駭客能力、總是沾染菸酒毒品的主角出現。
  這就是電馭叛客最基本的故事架構模式。



桌上角色扮演GURPS的故事工具書:Cyberpunk


  《攻殼機動隊》(以下簡稱攻殼),可以說是日系電馭叛客的元老級作品,此部作品影響了90年代以降東西方甚多科幻作品,尤其是以高科技網路犯罪、網路虛擬實境、人類與機器人分別界線日漸消融等為題的作品,甚至連執導《The Matrix》的華卓斯基姊弟也受其影響。它是由漫畫家士郎正宗 (*註2) 自1989年起在講談社雜誌《週刊Young Magazine》上連載。而1995年則由知名動畫監督押井守執導製作為動畫電影 (*註3)。但今天要談的既非漫畫也非1995的這部動畫電影,而是2002年由押井守大弟子神山健治所執導的TV版動畫 (*註4)
  比起前述兩部系列作品,神山健治所執導的TV系列更平易近人且兼容兩者優點,也較適合用以推薦新手入門攻殼系列。因此,接下來就要開始好好介紹2002年的這部TV動畫《攻殼機動隊Stand Alone Complex》


1995年《攻殼機動隊》動畫電影海報


*註1:引用自難攻博士

*註2:士郎正宗不得不提的一點是,此人跨領域涉獵極廣極深,無論醫學、政治、軍事、科技,在攻殼漫畫中的註解若拿來再詮釋一遍都可以集結成書了。更可怕的是,這部漫畫是由他獨力完成,連助手也沒有,每每交稿都是他一個人在期限內拿到出版社。可以說是近20年來日本漫畫鬼才之一。

*註3:押井守共執導過系列作1995年《攻殼機動隊》及2004年《攻殼機動隊2 Innocence》兩部作品,尤以前者影響甚深。不過礙於這兩部較適合對攻殼世界有進一步認識的觀眾,所以日後有機會再一一介紹。

*註4:TV版動畫共有兩部,本次討論的為第一季動畫,第二季《攻殼機動隊Stand Alone Complex 2nd Gig》亦由神山健治所執導。




劇情簡介:

  西元2030年,網路科技發達導致高科技犯罪頻繁以及複雜化,而公安九課正是一支隱藏在檯面下、專門處理這種麻煩犯罪事件的日本內務省 (*註5) 直屬部隊,俗稱「攻殼機動隊」,成員過去是來自各個部門的菁英,大部分都接受了程度不同的義體化 (*註6),更是有著高水準的的電腦網路資訊戰技術。
  「笑面男」事件,六年前一起不了了之的怪異綁架案,如今犯人再次浮上檯面,以其足以匹敵公安九課的超高駭客技術,掀起一場揭發政府、國家弊端的巨大犯罪事件......




*註5:相當於我國行政院,其職司地方行政、警察、土木工程、衛生等行政,於1947年12月31日廢除部分職權納入總務省。

*註6:簡而言之就是將身體以不同程度機械化。九課成員多有義體化,除荒卷課長及德古沙僅電子腦化。




一、網路集體無意識世代的宣告:「笑面男」事件與Stand Alone Complex現象


笑面男標誌,周圍文字為
I thought what I'd do was, I'd pretend I was one of those deaf-mutes.
(我想我將要做的是,我會假裝成一個又聾又啞的人)
節錄自《麥田捕手》


  「科學離不開幻想,藝術離不開真實」,這是俄裔小說家納布可夫 (Vladimir Nabokov) 的名言,而科幻正是這兩者的結合:關乎科學的藝術。既然叫科幻當然有幻想成分,而往往最難表現的是到底一部作品該呈現怎樣的真實?

  在攻殼中所描繪的近未來世界,人們透過將腦電子化得以時時刻刻連上網路、與人視訊通話,體現了現今智慧型手機普遍化的現象。「笑面男」事件則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暴露在群眾眼底:西元2024年,一個技術超群的駭客,竟有辦法在光天化日之下駭入所有人的視覺系統並用這個笑臉圖案遮蔽自己的面容。而這圖案卻在事後成了次文化的流行風潮,也不知不覺成了人們心中一種英雄式劇場型犯罪 (*註7) 象徵。這一事件似乎用了笑面男這實體形象來隱喻集體無意識的形成過程......
  在6年後、故事開始的2030年,笑面男事件再次爆發。九課成員德古沙因舊識的一場離奇死亡意外揭露警視廳弊端,而沉寂多時的笑面男 (實際上是否為本人不得而知) 竟在記者會上公然入侵官員電子腦並宣告暗殺警視廳總監。之後在一個總監出席的重要場合,果真出現了暗殺者前來刺殺總監。


德古沙,九課中的新人,卻也是正義感最重、潛力最大的成員。


  但令人詫異的是,竟出現多名自稱笑面男的暗殺者,而且他們彼此間並無組織性與預謀性!原來他們是被一個遭警視廳懷疑為笑面男的嫌疑犯七尾給感染了電腦病毒的患者,因而出現模仿笑面男的現象。然而更令人驚訝的是,這個嫌疑犯七尾竟也只是模仿者之一,那麼真正的原創者笑面男到底在哪呢?(人們甚至不確定他是否是男性)
  Stand Alone Complex現象 (以下簡稱S.A.C.現象),劇中女主角素子稱作孤立情意結 (*註8) 並用以解說笑面男事件,事實上這就是一種網路集體無意識的體現:透過模仿某個 (可能) 不存在的原創、由思想不一的獨立個體所形成的巨大集體。有趣的是,劇末透過素子與笑面男的對話發現,其實這個被認定為笑面男 (至少確知是其創造出該圖案) 的人也不是原創者,他只是在網路上無意間發現一封揭密的電子郵件才憤而起義。


草薙素子,九課隊長,因戰時軍階為「少校」而變為暱稱,
為九課中唯一全身義體化的成員。


  而反過來透過翻譯再詮釋一遍S.A.C.現象,也有人將之譯作孤立情結,用這個譯名再咀嚼一次該現象的多重特徵意涵,有一種解釋是這樣說:因為不想被社會孤立、不想成為因特立獨行而被排除在外的人,所以想要和別人一樣、想要擁有同樣的資訊,在這種資訊並列化的過程中,社會個體差異逐漸縮小。事實上這種現象我們可以稱作社會化或者社會制約 (但這詞通常帶有貶抑),而把這個形成過程搬到網路上就變成了標題所說的網路集體無意識 (或潛意識)。我們從網路中獲取知識逐漸也成了社會化的一部分,網路資訊漸漸也埋入人們的潛意識當中、對於現實種種作出直接反映。


Tachikoma,小型思考戰車
有著童稚的聲音,為本作中的吉祥物 (無誤!)



  而在劇中的思考戰車Tachikoma們 (中譯攻殼車) 也因資訊全面同步、並列化,而形成了一種集體潛意識的現象:忘了到底是誰所實際經歷過的記憶,所有A.I.卻都有一樣真實的回憶。這也一再演繹解釋集體潛意識的形成過程。




*註7:意即以社會為舞台,犯罪實行者為主角,警察為配角的故事。

*註8:亦有人譯為孤立個體集合體、孤立複合體。




二、國家機器的腐敗:「笑面男」事件的全貌


被笑面男入侵的新聞畫面


  笑面男事件究竟有什麼訴求?這個震驚全國的特A級駭客所犯下的綁架案竟沒有人知道其背後的目的 (直到劇末才漸漸明朗),只有在當時透過氣象報導的電視台外景組所拍攝下的一幕來臆測:笑面男拿著把左輪抵在失蹤多日的瀨良野微機械公司社長頭上,並要求其公布某件事的真相。這弔詭的情景深深映入觀眾 (無論劇中劇外) 眼中......

  瀨良野公司是日本數一數二的微機械製造公司,曾製造出被稱作「日本的奇蹟」的放射線去除微機械而聞名,在電子腦手術被廣泛使用的初期爆發出一種名為電子腦硬化症的重症因而開始研發該病疫苗,然而這個由政府與多個財團支持的疫苗背後竟有著不為人知的重大秘密......
  原來,瀨良野公司所開發的微機械疫苗竟對電子腦硬化症毫無功效!另一方面因研究其他領域而意外製造出的村井疫苗卻被證實有實際療效。在這情況下,政府卻因背後的利益因素毅然決然選擇繼續支持瀨良野公司,可諷刺的是所有高官包括厚生省 (*註9) 官員在患有電子腦硬化症的情況下都接受了村井疫苗的治療......


被疑似笑面男入侵大腦的官員,而背後真正的駭客是......


  這一現象實實在在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所造成的官商勾結、財團政府的現象,國家機器開始財團化,不以國家總體利益為目的、僅為私利而行動,甚至為了利益而修訂相關法案,以"合法"掩護。這種情況其實在現今台灣或美國等資本主義社會都不難發現......


與笑面男圖案上同樣的句子,只是後面多加了
Or should I?
(或者我真該如此?)




*註9:相當於我國衛生署,現已與勞動省整合為厚生勞動省。




三、像人的機器?像機器的人?:日漸消融的人機界線

  其實人機界線才是從士郎正宗、押井守到本篇介紹的神山健治等人創作的作品中所能串連起來的主題。然而到底什麼是人機界線?這又有什麼好討論的?其中又顯現什麼真實呢?

  在人類演化的過程中,所得到最重要的能力非智慧莫屬。然而人在得到智慧後其實並沒有停止演化,雖然我們在外表上停止了變化,事實上我們是透過器具的演變來進行演化的過程。但是,相對地將能力演化建立在器物進步的同時,我們自身肉體的功能卻是逐漸退化。因此人們開始想像當我們把器物演化搬到我們身體上會是怎樣的情景。


素子、巴特與Tachikoma
形成全義體化人類、半義體化人類與機械A.I.的對比


  劇中用了兩個最主要的對比來訴說這個題目:草薙素子與Tachikoma們,像機器的人與像人的機器。而更是有巴特這一介於兩者間的半義體化人來對照。
  素子因為幼年時空難導致全身癱瘓,逼不得已成了最早期也是最年幼的全身義體化使用者,但是在這種成長過程中她不斷質問:究竟自己存不存在?我的記憶是否也像身體一樣是被建造出來的?當我能做出完全和機器人一樣的動作時,自己和機器之間到底還有什麼差異?另一方面擁有自主學習A.I.的Tachikoma們卻越來越像人類,有了人類的思維和基礎情感,甚至有了愛的雛型以及犧牲的精神,在劇情尾聲為了保護九課成員而自我犧牲......
  肉體越來越像機械的人類與精神越來越像人類的機器人,這兩者該怎麼界定,事實上我們離這個問題的開始已經不遠了。俄國富商Dmitry Itskov已經開始了他的人類機械化研究,企圖將人類引領至永生的境界......


科學怪人,科學的創造物究竟是敵是友......?


  在以往的科幻中,西方人往往對於機器人有種敵意與戒心,忌憚它們有一天可能襲來的背叛,這其實是從科幻之母Mary Shelley瑪麗.雪萊的《Frankenstein》(中譯科學怪人) 以降所形成的科學怪人情結......然而對於日本人而言,我們從巨大機器人開始慢慢回溯源頭,可以發現一直以來它們都是被塑造成「人類的朋友」這種形象,這其實是自冷兵器退場、人類退縮機械後方的戰爭逐漸形成後,體格差異不再成為戰爭的重大要素時所開始形成的心理:先天上體格較西方人不足,能夠透過戰機、坦克、軍艦除去,甚至被上綱為大艦巨砲主義,可想見日本人對於機械等物的信賴有多深。
  身為日系與美系科幻混血的攻殼在討論到機器人問題時,理所當然碰到兩方的思想衝擊衝擊。機器人究竟是敵是友?而人機日漸混淆究竟是好是壞......?




四、高水準音樂饗宴的絕妙組合:菅野洋子、Origa、Ilaria Graziano & Scott Matthew


Origa


菅野洋子


  事實上,我是透過這部動畫才初次認識這幾位令人驚豔的音樂家,更是因為Origa美妙的歌聲與菅野洋子精湛的編曲,讓我停佇在電視上所播放的攻殼動畫、進而認識攻殼系列。在進一步認識他們後,更發現攻殼中的音樂是如此迥異於他們平常的創作,可以說這多方結合所創造出的是個多麼奇妙而難得的化學效果。以下我各選了兩首歌曲,一首為歌手動畫外的歌曲,一首為動畫內的歌曲。


Ilaria Graziano


Scott Mathew


  Origa是來自俄國的創作歌手,不過一直以來都是在日本發展,歌詞也多為俄日混合。她平常的創作多以民謠、世界音樂或新世紀音樂等較輕柔的曲風為主 (雖然偶有些R&B和電子音樂,但仍以上述幾類居多),而在攻殼的片頭曲中她悠遠清脆的歌聲一下子就轉化成高亢激昂的呼喊。






  菅野洋子算是二十年來頗負盛名的作曲家,無論是動畫或是電影、電視劇或廣告配樂都有她的作品出現,亦有在培後進歌手坂本真綾並為其作曲,而在個人創作上多數較屬空靈音樂居多、亦有新古典及交響創作,然而在攻殼中除了保有空靈,也將之昇華成了強而有力的音調。






  Ilaria Graziano是義大利籍的歌手,平時主要以流行、民謠或搖滾為主,其實也是透過參與本作音樂創作而得以提升知名度。不過之後也沒有在參與其他動畫歌曲的製作就是了。






  Scott Matthew是一名澳洲的民謠歌手,因此演唱的也多是輕柔、輕快的曲風。而在攻殼的片尾曲的卻是演唱著截然不同、帶有爵士風格的歌曲,在OST (*註10) 中也有一些較輕柔但卻帶有憂傷感的歌曲。








*註10:Original Soundtrack




後記:


九課人員


  這部動畫隱含的資訊量非常驚人,可說不耗費些時日真的無法理解透徹,但相對地這也意味著它有反覆咀嚼玩味的價值,雖然探討的主題複雜深刻卻不會顯得過於艱深晦澀,光是這部TV動畫我個人已重複觀看至少5.6次以上,卻每每觀看仍有新意,因為其中實在有太多地方值得駐足思考。這篇寫到的東西其實只是冰山一角,要討論起來十足可以說上三天三夜,所以只好依每部作品慢慢拆分,不過寫下來還是發現有太多太多一時無法說明白的,寫完仍意猶未盡。
  而且在這部美日科幻混血動畫中所探討的人機問題,其實是近幾十年 (可能不出30年) 就必須開始面對的,而網路的普及度更是今日社會已經實現,希望透過攻殼機動隊這部動畫能夠讓大家開始反思網路以及機器、A.I.的意義與問題。




個人喜好程度:10/1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